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化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合作,把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”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做细做实,进一步强化学校办学特色,9月16日下午,我校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主任陈法春,副主任李晶带领基地博士生一行20余人,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开展以“凝聚译界新力量,共筑话语新时代”为主题的实境教学活动。
本次实境教学活动由第六研究部卿学民副主任主持,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李铁军,副主任刘亮,英文翻译一处二级巡视员王丽丽,英文翻译二处处长杨望平,俄文翻译处处长肖德强,日文翻译处处长谢海静,综合处处长王卫东和中译外会商机制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李旭出席。
陈法春对第六研究部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、精心组织表示感谢,介绍了我校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在参与中央文献翻译实践、党的重要文献翻译研究课题储备和申报、培养博士人才等七个方面的情况,汇报了第九届“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”的筹备进展以及基地的工作计划。
专家发言环节以第六研究部的工作短片拉开序幕,展现了中央文献翻译团队的真实日常。李铁军以“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对外翻译”为题,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历史发展过程。刘亮从“政治人”“文献人”“文化人”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一名中央文献翻译人,指出要坚守政治立场,形成文献翻译体系化、规范化和方法论,巩固文化主体性并尊重文化多样性。
聆听专家发言后,基地博士生代表孙晓琳、刘帅、孙愻和杨米婷畅谈了感想。四名同学表示深深触动于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攻坚克难、甘于奉献的精神,体会到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高标准、严要求,认识到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,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中央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中,立志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李晶在点评中强调了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“一群人、一辈子、一件事”的榜样力量,叮嘱同学们深入思考专家发言的精华内容。
在自由交流环节,同学们就“中央文献翻译的受众群体”“多模态翻译的可行性”“典故翻译策略”“译者的历史观”“译者的情感态度”等问题向第六研究部翻译专家踊跃提问。专家们逐一答疑解惑,也向基地进一步了解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就业情况。
活动尾声,陈法春称本次实境教学不仅是一堂高质量的教育课,而且是一节生动的研讨课,勉励同学们传承“对党忠诚、无私奉献、勇于创新、精益求精”的中央文献翻译精神,增强本领,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,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,不断提高文化修养,增强文化自信,以“一生的真情投入、一辈子的顽强奋斗”,努力成为融通中外的合格中央文献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。
通过此次活动,学校师生对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重要性、发展历程、中央文献翻译“国家队”的翻译理念、工作流程和工作作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,深受教育,拓宽了视野,获益良多。
(内容审核/冯鹏 窦文彤 李晶)
(网页编辑/张明慧)